中国食品网-时尚饮品。
时尚饮品
您现在的位置:中国食品网 > 时尚饮品 > 要闻 > 正文

《水浒传》中的饮品江湖

2019-08-16 11:38        来源:中国食品报网

  (王宁)近日酷热难耐,不禁让人想起“赤日炎炎似火烧,野田禾苗半枯焦”的诗句。这是《水浒传》中描写炎热天气最经典的一句诗。在水浒的世界里,对于好汉们来说,大热天儿筛上几大碗酒开怀痛饮那真是无比畅快的事。其实,酒在宋代是最常见的一种饮料,冬天暖身,夏天解暑,在《水浒传》中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饮品。当然,宋人饮茶蔚然成风,这在《水浒传》里也有所体现。此外,宋代还有数不尽的各类汤饮,施耐庵自然不会忘记它们。酒、茶、汤饮,构建起《水浒传》的饮品江湖。

  茶盏中的水浒世界

  有句话叫“酒类侠,茶类隐”,着实说得精辟。酒与茶真是一对奇妙的组合,二者性格一个外张狂放如火,一个内敛沉静似水。《水浒传》写酒,极为热闹,不乏大段大段的精彩章节,读来真如同饮烈酒一般,让人酣畅淋漓。而对于茶的描写,却是波澜不惊,与酒相比毫无张扬之感,有的地方甚至一笔带过,但并不能因此就忽视了茶的存在。在《水浒传》中,无处不透着茶香,只不过它更像大隐于市的隐者一样,藏身于多个章节,读者常常会在阅读的不经意间感受到清雅的宋元茶风。

  宋代茶风之盛,得益于茶坊的普及、茶的种类增多。在宋代的城市,茶坊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大街小巷之中。《水浒传》中也经常提到街边茶坊,比如“史大郎夜走华阴县”一节中,史进“入城来看时,依然有六街三市。只见一个小茶坊,正在路口。史进便入茶坊里来”。书中下墨较多的当属阳谷县王婆开的茶店,在宋代,有很多这种以街坊邻里生意为主的小茶坊。不过,王婆不光卖茶,还兼做不正当的生意,类似这样的茶坊在南宋《梦粱录》中被称之为“花茶坊”。

  宋代的茶种类繁多,《水浒传》中就写了不少茶。如在王婆茶坊出现的“姜茶”,这是在茶中添加了姜与其他香料的茶。宋代饮茶不光只沏茶叶,有很多茶其实是添加了许多干鲜果品、中药材及香料的混合调制茶。北宋书法家黄庭坚认为,好茶不但应该放盐、放姜,还可以在茶中兑入药材、香料等,以增其香。书中交代,王婆的茶坊卖得很多都是这样的混合茶。在“宋公明私放晁天王”一节中,由于郓城县衙没有开门,来下公文的缉捕使臣何涛只好“走去县对门一个茶坊里坐下,吃茶相等。吃了一个泡茶”。“泡茶”在《水浒传》中随处可见,算是出镜率较高的一个词。现在人们说“泡茶”,是指泡制茶叶所做的动作;而在宋代,“泡茶”则是专指用茶叶、干果、蜜饯煮或沏成的饮品。有学者分析认为,“泡茶”一词涵盖面很广,品种繁多,档次差距较大,但从《水浒传》中的描写来看,能被称之为“泡茶”的,基本上都是随处可见的大众茶,而高档一些的泡茶则是有专属名称的。

  如果是在东京汴梁,上等好茶就不计其数了。在“李逵元夜闹东京”一节中,宋江等人来到东京,先在御街上的茶坊喝了茶,后来又来到李师师宅中品了香茗。这两个地方都不是一般人能进来的场所,不用说,这里所提供的茶都是高档茶水,“不必说那盏茶的香味,细欺雀舌,香胜龙涎”。

  一瓯香茗话茶风

  宋代饮茶之风,与汉唐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。而文人雅士更是将饮茶与礼仪结合在一起,形成了一套喝茶礼仪,给茶风增添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底蕴,从《水浒传》中便可见一斑。

  这是“豹子头误入白虎堂”中的情节:陆谦来找林冲,“陆谦道:‘我同兄长去吃三杯解闷。’林冲道:‘少坐拜茶。’两个吃了茶起身”。宋人有“拜茶”一说,当贵宾好友来家做客,主人请其喝茶时为表示尊重,称为“拜茶”。陆谦当时是林冲的挚友,所以被林冲奉为上宾而“拜茶”。

  在宋代,以茶待客是一种礼节,不仅是官宦与百姓人家,就连出家人亦是如此。在“赵员外重修文殊院”一节中,赵员外送鲁达上五台山出家,拜见了智真长老后,智真长老说,“容易容易,且请拜茶。”于是行童托出香茶来招待赵员外等人。

  在“王婆贪贿说风情”中,潘金莲来到王婆茶坊,王婆“浓浓地点道茶,撒上些出白松子、胡桃肉,递与这妇人吃了”。这里面提到的“点茶”二字,便是宋代极为盛行也特别雅致的点茶法。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,点茶法并非直接将茶放入釜中熟煮,而是先将饼茶碾碎,置碗中待用。以釜烧水,微沸初漾时即冲点碗中的茶,调成糊状,然后再注入沸水,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,同时用茶筅(一种用细竹制作的工具)搅动,茶沫上浮,形成糊面。点茶法以及从中衍生出的斗茶,在当时得到王侯将相、文人墨客以及民间百姓的崇尚。

  宋人点茶,注重茶色,以汤花尚白者为佳,所以在选择茶具时喜欢黑釉盏,认为非此不能表现点茶效果。尤其是喜欢建州窑烧造的绀黑色茶盏,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建盏,釉色以黑色为主,也有酱紫等色。盏身内外有铁锈或棕色条纹,也有银光条纹如兔毛者为上品,号称兔毫盏。智真长老招待赵员外的那道香茶,作者有诗赞曰:“玉蕊金芽真绝品,僧家制造甚工夫。兔毫盏内香云白,蟹眼汤中细浪铺。”好茶配好器,给赵员外用的茶具很有可能便是兔毫盏。

  此外,书中也提到饭后饮茶的习俗。如“扑天雕双修生死书”一节中,杨雄、石秀来到李应的庄上,李应款待他们吃饭,于是“两个随进里面,就具早膳相待。饭罢,吃了茶”;再如“武松威震安平寨”中,施恩让人给牢城营的武松送饭,“取出菜蔬下饭,一大碗肉汤,一大碗饭”,武松“吃罢饭,便是一盏茶”。可以看出,古人是习惯吃完饭喝茶的。

  走近宋人的汤饮生活

  如果宋代的饮品只有茶与酒,那就称不上是“最会喝的朝代”。介于酒与茶之间,还有形形色色的汤饮。

  酒可爽口,茶能提神,那么汤饮则中和了二者的优点,既有酒的怡畅,又有茶的淡雅。汤饮在宋代又称“饮子”或“汤”,多为以药材、果品等熬制的饮料,味道甘美爽口,清新怡人。宋代的汤饮五花八门,仅南宋周密的《武林旧事》就记录了几十种,如甘豆汤、绿豆水、鹿梨浆、豆儿水、卤梅水、姜蜜水、木瓜汁、沉香水、荔枝膏水、苦水、金橘团、雪泡缩皮饮、梅花酒、五苓大顺散、紫苏饮、香薷饮等。《梦粱录》也记载,杭城茶肆“四时卖奇茶异汤,冬月添卖七宝擂茶、馓子、葱茶,或卖盐豉汤,暑天添卖雪泡梅花酒,或缩脾饮、暑药之类”。这些不同原料加工而成的饮品,有热着喝的,也有冰镇喝的,种类之全,堪比现在的茶饮店。尤其是在宋代一些大城市的街边路角,汤饮店随处可见;而一群孩子尾随着挑着饮料盒子走街串巷的小贩,这样的场景也是司空见惯的。

  在《水浒传》中,也有很多这样的汤饮。像王婆的茶坊里不光卖茶,还卖饮子。在“王婆贪贿说风情”中,王婆对西门庆说:“大官人,吃个梅汤?”西门庆说:“最好多加一些酸。”于是,王婆做了一个梅汤,双手递给西门庆。当然,“梅汤”在作者笔下是有暗语的,“梅”同“媒”,暗指王婆为西门庆做媒一事。不过,在宋代,的确有梅汤贩售,类似于现在人们常喝的酸梅汤。用梅子加工成饮料,古已有之。早在先秦时期,人们就已经会用梅子来提取酸味做成饮料了。《礼记》中所提到的“醷”,就是梅浆,是当时的重要饮品。到了宋代,梅子饮料十分普及,并且能够根据个人喜好来控制酸甜程度。

  同样出现在这一章节的还有和合汤。王婆道:“大官人,吃个‘和合汤’如何?”西门庆道:“最好,干娘,放甜些。”和合汤也称阴阳和合汤,用果仁、蜜饯之类的甜食调和烹制而成,是古代新婚夫妇共喝的一种饮品。据明代田汝成《西湖游览志馀》载,“今婚礼祀好合,盖取和谐好合之意”。

  两宋时期盛行服用掺杂药物的汤饮。在“宋江怒杀阎婆惜”一节中提到的醒酒二陈汤,便是这样的保健饮料。书中交代,宋江被阎婆强留下与阎婆惜吃酒,五更时分从阎婆惜住处出来,行至县衙门口,遇上了卖汤饮的王公。王公听说宋江有些酒醉,便道:“押司必然伤酒,且请一盏醒酒二陈汤。”说完盛了一盏浓浓的二陈汤,递与宋江吃。宋代陈师文的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有“二陈汤”方的记载,由半夏、橘红、白茯苓、炙甘草等组成,方中半夏、橘红以陈久者良,故以“二陈”名之。从现在来看,二陈汤不过是一副主治咳嗽痰多、恶心呕吐、头眩心悸的汤药,可在当时却属于药食两用的饮品,即使不醉酒、身体并无不适,很多人平时也喜欢吃上一盏来养生。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就曾夸赞“二陈汤”曰:“论功可以疗百疾,轻身久服胜胡麻。”

  当然,《水浒传》中对汤饮的描写着实不如对酒与茶的描写多,不过,还是为我们记录下了那一时期的汤饮文化。

分享到:

上一篇:包装水市场凸显新竞争态势
下一篇:《九酝酒法》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 蒸馏酒之源终归东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