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-09-10 14:10 来源:中国消费网
●新闻背景
近来相关部门在对瓶装水的抽检通报中,溴酸盐和铜绿假单胞菌成为不合格的主要项目。
福建省厦门市市场监管局近日发布的2019年第10期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显示,流通环节有两批次包装水样品不合格,不合格主要原因为溴酸盐和铜绿超标。
同期,陕西省西安市市场监管局也公布了组织抽检的28批次饮料类食品,不合格样品3批次,均为包装饮用水,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也是溴酸盐、铜绿假单胞菌等指标不符合标准要求。
如原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8年10月发布的9月至10月抽检信息显示,共有12批次的饮用水检出不合格,包括检出按规定不得含有的铜绿假单胞菌,以及溴酸盐等超标。
据了解,为保障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,参照美国和欧盟等行业标准,我国在2009年10月开始把溴酸盐列入饮用水监测项目,规定溴酸盐含量最高不超过0.01毫克/升。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》中规定,饮用纯净水和其他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不得检出。
水中为何会有溴酸盐?“采用臭氧灭菌,是国内瓶装水行业的主流灭菌方式,但臭氧消毒饮用水也存在缺陷,最大的问题是可生成溴酸盐,如果企业不懂得控制臭氧浓度,肯定会出现溴酸盐超标的情况,这在矿泉水中比较常见。”原北京朝阳医院职业病与中毒科郝凤桐主任医师表示,一般来说,在不采取去离子工艺条件下,原水中溴离子含量高,臭氧消毒后溴酸盐含量也高;在相同加工条件下,投入臭氧浓度高或消毒时间长,溴酸盐产出量也高。而通过加热或过滤,很难去除溴酸盐。
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白雪涛告诉记者,当臭氧消毒不充分时,又将导致水中微生物超标,尤其是铜绿假单胞菌超标。铜绿假单胞菌具有一定抗氧化性,对臭氧不敏感,是导致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的主要原因。
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,在机体抵抗力降低等特定条件下可致病。此外,造成瓶(桶)装饮用水铜绿假单胞菌超标的主要原因还可能与清洗不彻底,生产过程中卫生控制不严格,或者是包装材料清洗消毒不到位等有关。
记者梳理发现,饮用水质量问题多出在一些中小生产企业,这与一些企业为控制成本,不愿更新设备,再加上生产过程质量监控不严格有关,使得溴酸盐超标等问题成为许多饮用水企业发展面临的“老大难”之一。
据上海康久消毒技术有限公司的周立法总工程师介绍,国内个别瓶装水生产厂家在使用臭氧对其水产品进行消毒杀菌时,存在着许多问题,比如在水收集、处理到储存、灌装的过程中,不注重微生物失控问题,水系统的设备和管道有大量的卫生死角和盲管,导致了细菌的积聚和滋长;尤其在控制臭氧量上,企业可以擅自调高臭氧浓度或延长臭氧灭菌时间,造成溴酸盐过量,但检测却有难度。而目前多数企业对溴酸盐的检验能力有限,交由第三方检测又怕增加成本,导致隐患丛生。
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表示,基于动物实验的结果,科学家们估测了溴酸盐对人体可能的危害。一般结论是:如果每天饮用两升溴酸盐浓度在每升10微克的水,几十年下来,得癌症概率会升高十万分之几。尽管危害很小,饮用水中溴酸盐超标却不是好事,下架、召回,促进企业整改,是必然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