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-09-09 15:47 来源:酒斛网
剑桥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,在过去300年里,葡萄酒杯的容量增加了7倍,而且在最近20年里增幅最大。如此说来,人们今天所说的“干杯”比古人的“干杯”更需要酒量。
葡萄酒的历史如同人类文明的化石,从烂葡萄的自然发酵,到今天的工业化生产;人们对发酵的认识从“腐草为萤”“自然发生”,到今天对酵母菌的深入探索,一路走来都是文明的脚印。而葡萄酒的载体——酒杯,也在随着葡萄酒的变化而升级换代。
材料的进化
木杯——好看但不好用 电影《霍比特人》中有一幕,霍比特人严肃地端着手中的杯子,杯子厚重的木纹上扎了三道铁箍,拿在手里活像是橡木桶的“兄弟”。事实上,在公元900年左右,木杯曾被广泛使用。不过,木杯存在一定劣势。首先,它不透光,很难观察酒液的颜色;其次,木杯容易藏污纳垢,不易清洗,也不卫生。这两点都使得木杯的实用性大大降低,与其作为一个实用的工具,还是作为道具在电影中烘托气氛更为合适。
兽角杯——男人的浪漫 对于游牧民族来说,没有什么比围着火堆,一边吃烤羊肉,一边喝酒更令人感到惬意的了。直至今天,撒克逊人、蒙古人、格鲁吉亚人等仍会使用兽角杯。兽角本就是更易得也更易携带的器皿,兽角杯又有种独特的魅力,充满着别样的野性美。
另一方面,兽角也是最早在教堂圣餐礼中使用的器皿,直至公元700—800年,兽角才在教堂被禁止使用。
Romer——更早期的玻璃杯 这种杯子在德国与法国的阿尔萨斯具有很久的历史了,自罗马时代便一直存在。Romer一词源于拉丁文的“罗马”,用来纪念带来葡萄藤的罗马人,以及用这种杯子向神圣罗马皇帝敬酒。
相较今天的玻璃来说,这种杯子使用的玻璃材质比较粗糙,含有杂质较多,因此常呈绿色。而制作玻璃的碳酸钾往往是通过燃烧木材获得,所以这种绿色的玻璃也被称为“森林玻璃”。
阿尔萨斯出产的雷司令与琼瑶浆两大贵族品种白葡萄酒,曾经常使用这种杯子盛放,阿尔萨斯人认为,这种杯子能更好地带出白葡萄酒的花香。
夜光杯——独具中国风的酒杯 “葡萄美酒夜光杯,欲饮琵琶马上催。”《凉州词》这一描述,坐实了“夜光杯”才是“葡萄美酒”的官方搭配。早在2000年前,甘肃酒泉就出产夜光杯,杯薄如纸,光亮似镜,在月光之下酒液光彩奇异。更增添的了“古来圣贤皆寂寞,惟有饮者留其名”的意境。
今天最为出名的酒泉夜光杯则是由墨玉、翠玉打造,杯身呈墨绿色。
水晶高脚杯——来自威尼斯的传奇 在历史上,威尼斯曾代表了在玻璃工业领域的世界最高水准。早在7世纪,威尼斯的玻璃器皿制造就已初见规模,中世纪为黄金时期。
现代的水晶高脚杯真正出现雏形是在17世纪。而制作水晶高脚杯的工匠,很多都可以溯源到威尼斯的家族。
传统的玻璃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,而水晶玻璃的工艺改变了先前材料上的障碍:加入一定量的氧化铅,使得玻璃更容易塑形,让高脚杯变得更加轻盈。传统的制作高脚杯的方法采用人工吹制,通过一根长长的铁管,向模具中缓慢吹气,依靠工匠的经验和技术,保证杯壁薄且均匀。现代工业所用的机器吹制法,虽可以保证大批量生产需要,却仍然达不到人工吹制的轻薄程度。如今高端的高脚杯品牌如Zalto、Riedel仍采用传统的人工吹制来制作。
尺寸的进化
葡萄酒杯的容量从18世纪的66毫升增加到21世纪的417毫升,2016/17年度葡萄酒杯的平均尺寸为449毫升。
形状的进化
葡萄酒杯的形状也经过了历史的变革,酒杯形状的进化不仅是为了美观,也为了葡萄酒的香气。有研究指出,拥有大杯径比的杯子容易产生更为强烈的香气,这也解释了为何葡萄酒评鉴时要采用同样的标准ISO品酒杯。
而香槟杯在此过程产生了更为特殊的变化。香槟自诞生以来,一直处于葡萄酒中的“贵族”地位。最早的香槟杯采用笛型酒杯(flute),开口较大但是气泡容易消失;到了19世纪30年代,一种碟形香槟杯(saucer)出现,它很适合宴会与自助餐,更受中产阶级的欢迎,但是对于气泡和香气的保护更少了;20世纪30年代,人们今天使用的郁金香型香槟杯(tulip)出现了,它像笛型酒杯一样,拥有修长的杯身,有利于观察上升的气泡,而聚拢的杯口有利于保护香气。
酒杯不仅用来装酒,也承载着人们对美的追逐和渴望。正所谓好马配好鞍,没有称心如意的酒杯,岂不是辜负了那些好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