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-08-29 11:40 来源:第一财经
在经历了2年亏损之后,原奶企业现代牧业在蒙牛乳业的帮助下终于“脱困”,实现大幅减亏。
不过,现代牧业(01117.HK)业绩回暖属于个例,在原奶价格第三次探底的背景下,国内多家原奶上市公司业绩依然难逃亏损扩大的命运,部分原奶上市公司亏损的问题当下并没有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。
现代牧业业绩反转
8月27日晚,现代牧业发布了2018财年半年业绩,上半年公司实现收入24.7亿元,同比增长5.3%,经营状况明显好转,虽然还未能完全摆脱亏损,但亏损1.4亿的规模相比去年同期已减少79%。核心指标自由现金流转正,录得2.3亿元,现金流显著好转。
记者注意到,现代牧业上半年产奶量达到63.9万吨,同比上升6.9%,原奶外部销售价格从3.59元上涨到3.73元/公斤,增幅3.9%,这样带动报告期内原奶销售23.4亿元,同比上升12.8%。自2018年一季度以来,由于上游大豆、苜蓿草等原材料价格上涨,也给养殖业的成本带来很大的压力,但由于原奶平均售价上涨及单产提升,上半年现代牧业奶牛养殖毛利率增长3%到30.3%。截至目前,现代牧业共有乳牛22.6万头,也是国内最大的原奶生产商。
现代牧业方面表示,上游乳业运营环境依然严峻,尽管国际原料奶粉拍卖价格走出低谷温和上涨,但国内原奶销售价格因季节性原因仍相对疲软,预计下半年进入需求旺季后,原奶价格才会进入明显的上升轨道。而经过3年的行业低谷,随着原奶价格企稳,供求关系转向平衡,政府利好政策释放,行业会步入新的上升周期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此轮现代牧业业绩反转中,除了本身生产管理效率的提升和规模化的优势,也与蒙牛乳业(02319.HK)背后支持有关。在完成对现代牧业的收购后,蒙牛与现代牧业签署了原奶采购协议,今年上半年,现代牧业83%的原奶销售给蒙牛。
与此同时,在过去亏损较大的液态奶业务上,受益于销售模式改变,合营工厂也扭亏为盈。
今年1月22日,现代牧业发布公告,其与蒙牛方面签订协议,将旗下蚌埠乳品厂、肥东乳品厂50%股权出售给蒙牛。下游业务销售模式发生了改变,液态奶产品采用成本加成的方式卖给蒙牛集团运营的合营工厂,同时蒙牛承担了下游业务的市场推广等销售费用,现代牧业整体营销费用明显下降,从2.4亿元下降至9356万元。
原奶企业整体亏损局面难改
不过对于其他国内原奶上市公司而言,日子就没有那么好过了。
上半年,西部牧业(300106.SZ)收入为3.3亿元,同比下滑2.7%,净利润虽然较去年增长了10%,但依然亏损4162万元,而这也是西部牧业亏损的第三个年头,如果今年不能扭亏,按照创业板公司管理规定,将直接退市。
西部牧业公告显示,亏损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公司淘汰奶牛数量,这也导致养殖单位成本同比提升;另一方面,由于受到进口低价奶粉的冲击,自产生鲜乳销售价格持续低迷,导致销售收入下降。记者查阅公告发现,西部牧业自产新鲜乳的毛利率为-13.9%。
而中国圣牧(01432.HK)和原生态牧业(01431.HK)虽然半年报尚未公布,但都发布盈利预警,情况堪忧。
中国圣牧指上半年母公司亏损进一步放大,整体亏损11亿元,其中受到原料奶价格降幅较大等因素的影响,生物资产公平值减销售费用的变动录得大额亏损,2018年中期这一项亏损就高达9亿元。此外,公司还计提应收账款及其他应收款减值拨备约5亿元。
原生态牧业也发布盈利警报称今年上半年预计亏损继续增加,约亏损1700万元,而原因与中国圣牧类似。
对于上述原奶上市公司而言,已经连续亏损3年,除了现代牧业借助与下游蒙牛乳业的利益链接,完成业绩反转外,其他原奶上市公司并没有找到自救破局的方式。
为什么连亏3年?
在业内看来,目前原奶上市公司连年亏损的主要原因就是奶价太低。
截至8月的第三周,农业部定点监测的10个奶牛主产区生鲜乳价格为3.38元/公斤,同比下降0.9%,依旧处于3年来的最低谷期,也是近3年来奶价第三次探底。
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告诉第一财经记者,现代牧业业绩反转属于个例,牧业是一个高投入低产出,且回报周期较长的项目,并不是所有下游加工企业都愿意和上游养殖企业利益链接。
宋亮表示,除非建立壁垒阻挡廉价进口原料涌入,否则国内奶价还将继续和世界接轨。由于中国养殖成本较高,国内奶价和国际奶价相差30%到40%,并不具备竞争优势,短期内国际奶价难以走高,这也导致国内原奶价格难有起色。今年以来,不断上涨的饲料、人工等成本,将进一步加大差距。
由于找不到方式破解养殖亏损,部分上游原奶上市公司不得不想方设法从其他路径解决亏损问题。
今年7月份,西部牧业出售了上游10家养殖公司。该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董秘办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,因为奶价成本上已经很难再降低,人工成本和占奶牛养殖一半成本以上的饲草料成本无法降低,而出售上游养殖企业目的就是为了降低农牧业板块的比重。
骑士乳业则选择发展糖业,2018年上半年开始了种甜菜,总面积达到13万亩以上,制糖工厂也将于9月下旬投产。今年早前从新三板退市的中鼎牧业则选择到俄罗斯养牛,以解决国内土地成本高、养殖成本高及环保压力大的问题。
但记者注意到,业内也有声音开始质疑部分原奶上市公司商业逻辑本身就存在问题。
“不能把板子都打在进口冲击身上。”专业乳业杂志荷斯坦主编豆明告诉第一财经记者,目前产业本身缺乏国际竞争力已不是秘密,但此前在资本推动之下,部分企业在远离消费市场的区域大规模新建奶源,希望在奶业发展中赚取行业红利,这样的商业模式是不是合理,这些增加的高成本的产能是不是真的有需求?
豆明表示,未来奶源实际需求应该是原奶产业产能布局的前提,就好像京津冀区域奶源密集,但也有不少规模化私营和国营牧场保持盈利;而在广东、福建这些高养殖成本的区域,很多牧场经营得很好。(中国食品网转载发布)